易國祥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1月18日02版)
  教育部等部委15日對外發佈《關於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意見》。其中規定,嚴禁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內容,確保小學一年級堅持“零起點”教學。新華社的文章提出,幼兒園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內容。(《長江日報》11月16日)
  多年來,類似規定和要求幾乎不絕於耳,但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負責人在談及學前教育所面臨的問題時,仍覺得“保教質量參差不齊,一些地方的幼兒園‘小學化’仍較嚴重”。筆者認為,基於目前的基礎教育整體環境,不解決以下問題,就不可能實現小學一年級教學的“零起點”。
  孩子家長的怕輸心理。現在入園小孩的父母,其中很大一部分包括他們的祖父母,幾乎都經歷過嚴酷的應試教育,體驗過從幼兒園開始,每一步都必須打提前量、吃“補藥”,才能跟得上學習進度的過度競爭。雖然多數孩子是聰明的,但少有家長在別人孩子搶跑時,自己能沉得住氣。“零起點”只是努力方向,如果當現實來信,誰信誰吃虧——“不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”,除非有顆豹子膽。
  社會機構的投機心理。“中小學校不准搞課外家教”,上級對此越是要求嚴,社會教育機構越是暗自叫好,他們相信“禁令”可以阻止公辦教育力量涉足家教,但這正是他們拓展市場甚至獨占市場的好機會。這次禁止幼兒園“小學化”,教育部如果管住了公辦幼兒園,難說社會早教機構不會更加大膽地趁虛而入,何況社會教育機構歷來是教育部門難以有效管理的軟肋。正如有網友說,禁了幼兒園,開個“學前班”如何?
  低段教學的默認心理。不要說一年級教學難以實現“零起點”,恐怕很多學校和一年級老師自身認識都不到位。許多重點學校或成績好的學生,背後是強大的家庭補習與社會培訓,這是公開的秘密。從小學開始到高中的成績排名,總體上並沒有弱化,你不可能指望一年級教學真正放棄合格率和優秀率的比拼。很多老師恐怕從內心深處還是依賴受過早教孩子的成績來撐門面。測試小學數學和語文知識,就是許多學校選擇新生生源的辦法之一。
  主導社會的成功心理。貧窮的地方以“教育錦標”的品牌為榮,普通父母為“成績優秀”的孩子驕傲,教育的急功近利往往是被社會流行的“成功學”綁架的結果。基礎教育以成績論成敗,與社會發展崇拜GDP如出一轍。社會一天沒有做到不區分人的高低貴賤,培養合格公民一天不被視為基礎教育的根本性目標,一個家庭就絕不會輕易放棄推動自己的孩子成為精英的努力。
  與一年級“零起點”教學的提出相映成趣的是,前不久,由中國教育學會發起,全國64所高中開始試水,讓“學有餘力”的高中生先修大學課程,此舉據說稱為“因材施教”。這種在學生成長的高端作出的引領,對下游是無聲的暗示:沒有最快,只有更快;你不搶跑,哪有未來。
  抗拒“零起點”的社會心理,聚集著巨大的負能量,助推幼兒園“小學化”。化解它,要下功夫剖析不計代價的成績,少數學霸的光環掩蓋了孩子們的快樂、健康、創新興趣和進取精神。講清楚許多事幼教“不宜過早”和“欲速則不達”的科學道理,在這一共識的基礎上,進行規範管理和嚴格監督,才有可能讓“零起點”真的為零,游戲也才可能成為幼兒園孩子們的“主食”,進而為中國基礎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。  (原標題:揠苗助長的幼兒園“小學化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m94xmzd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